CFG桩复合地基常见的质量通病分析
一、成孔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1、 斜孔:主要是由于钻机不稳或钻杆垂直度不够。
2、 孔底虚土:由于孔底为砂土层或砂层,其粘结性差,成孔后不能随钻杆的提升带到孔外。
二、下料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1、 堵管:
成因一:碎石粒径偏大,或水泥因存放时间过久或受潮而结块。
成因二:弯管处选用了小直径的异径接头。
成因三:由于施工不当使地下水涌入砂石回灌。
成因四:冬季施工时材料受潮结冰,经拌合后仍不能将冰块消除。
2、打不开活瓣,不下料或下料不畅: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软土施工中,由于土的粘结性和流塑性时活瓣不能打开。
三、成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 缩颈:
成因一:在饱和软土中成桩时,由于已打桩尚未成型,新打桩对已打桩进行挤压导致已打桩变形,造成缩颈。
成因二:灌注混合料时拔管太快或振捣不到位,在桩身某个位置出现桩径突然变细的现象。
3、 断桩:
成因一:在上部有较硬的土层或中间有硬土层中,采用隔行打工艺成桩,由于桩距过近,已打桩强度不太高而被振裂。
成因二:如果通过检测发现断桩的部位多位于桩顶0.5m—2.0m以内,则可判定断桩是由于开挖基坑时方法不当导致浅层断桩。
3、 水葫芦桩:主要是由于配合比不合理或搅拌不均匀。在下料时,输送管中混合料发生离析,比重小的水和粉煤灰被其他粒料挤至桩体四周,使得桩体的某个部位偏向四周的区域没有骨料,而是充满了水和粉煤灰随着时间推移粉煤灰沉积于空桩下部。
4、 窜孔:常是由于桩距太近且地基土层中含有较厚的砂夹层所致。
5、 桩头部分的混合料与泥土夹杂:主要是由于混合料坍落度大、钻孔完成时提钻速度太快,使钻头泥土与CFG桩混合料同时落入孔内。
6、 蜂窝状桩柱: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混合料和易性不好或振捣不到位所致。
7、 桩体强度不均匀:主要是灌注混合料时拔管太慢或振捣时间过长,使得桩端部桩体水泥含量太少,桩顶浮浆较多,而且混合料也容易产生离析,造成桩身强度不均。
8、 短桩:
成因一:根据打桩记录桩长达到设计要求,但桩头不出土。这是由于技术人员测量标高错误,或由于隔行打第二遍桩时原地面标高发生了变化而没有重新测量标高所致。
成因二:打桩时因停泵时混合料自身压力不够,致使桩头缩颈或桩头未达到设计标高。
成因三:未打到设计桩底部,由于遇到较硬土层或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所致。
四:成桩后常见问题
桩位偏差过大:
成因:测量放线、定位不准;测量仪器前后系统误差超标;施工中孔位标志因地层扰动而移动,有时还会因为钻机支撑脚压在桩位旁使原标定的桩位发生移动;钻机对位不准。
预防措施:(1)、根据需要对需施工桩的桩位进行复核,保证桩位准确。
(2)、开孔时先慢后快,防止桩孔位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