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道德起源于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
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道德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1、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理论关于道德产生的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4)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2、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论述:
马克思一生没有专门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他和恩格斯在制定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阐明的关于道德的根本观点。主要内容包含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等论著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考察道德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并确定了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寻求答案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法,从根本上科学地回答了道德的起源等问题。
马克思本人虽然不是道德哲学家,也没有专门写过道德论,但马克思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对道德问题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深入的批判。
二、其他道德起源论:
1、神启论:
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2、天赋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3、情感论:
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和天然情感之中。
4、动物本能论:
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道德的起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为指导,在批判地吸取上述道德起潭学说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寻求道德的起源,从而正确地解决了道德起源的问题。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二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道德起源于哪里?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二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道德来源于哪里?
一、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二、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
三、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觉论(亦称“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 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