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市主城五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11-08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 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表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 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 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为经济运行效率带来 很大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 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

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 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 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 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

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解码十年 · 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

材料二:

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这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 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 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有的地方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 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 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材料三:

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 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 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面临农村人员结构和 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 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 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多效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 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 5G网 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 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 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 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 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 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省 —市一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 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 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互斥与信息孤岛。

(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了两次。我国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 各个环节,只有依靠他们,我国经济才能高质量发展。

B.因为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所以精准定位阻力因素,有助 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推进。

C. “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目前来看,存在乡村数字基 础设施薄弱的挑战。

D.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还存在一些矛盾,数字技 术与乡村现实情境还难以形成有效耦合。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传统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逐渐消失。

B.信息平台是数字乡村建设的载体,因此推进乡村数字一体化平台,实现平台赋 能、协同行动和精准对接,就至关重要。

C.数字乡村治理面临农村人员结构的问题,如农村人口严重老龄化,因此需要打 造更加简约便捷的数字平台,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D.数字乡村治理能否持续推进,关键在“人”的素质,也就是能否塑造具备数字 技术素养的现代农民。

4.下图是某乡村数字治理平台,这一平台体现了数字乡村建设怎样的优势 请结合材料二简 要概括。(4分)

5.“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谷微风

余华

①二月下旬,我和家人离开寒冷的北京,来到冬季时气候宜人的三亚,住在朋友提供的 阿那亚二期公寓里。

②阿那亚坐落在吉阳区的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公寓的阳 台上,沐浴微风,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势,辽阔壮观,心旷神怡。心旷神怡不只是视觉的 向往,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的惬意悠然。

③七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三亚海棠湾住过一些日子,领略了什么是风急浪高。我们每天 在海边的木栈道上行走,嚣张的海风吹得我一阵一阵的头痛,所以这次来三亚带上三顶帽子, 心想当三顶帽子都被风吹走后,差不多是我们回北京的时候了。

④我的想法当然错了,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如故带回北京。山 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

⑤初来这里时,我常去下沉式的Y酒店,要一杯咖啡,坐在西班牙餐厅的长桌旁,感受微风吹拂。敞开风格的建筑结构让微风有了细致的变化,我因此想到了一个词汇,这是莎士 比亚派遣记忆的信使前来告诉我的。

⑥莎士比亚本能地把风和自由组织进一个句子,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洛对爱丽儿 说,“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在《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里,阿伽门农对埃涅阿斯 说,“请你像风一样自由地说吧。”

⑦就是自由,山谷微风来到通透的敞开式建筑里,依然自如进出,可是墙体的存在试图 要规定它的进出,它的自由诉求因此表达出来了。我感受到了与公寓阳台上不一样的微风, 阳台上的微风坦率直白,方向一致,扑面而来时毫不犹豫,西班牙餐厅里微风的方向并不总 是一致,有些迟疑,有些暗示,有时候迎面而来,有时候在背后提醒,似乎要表达什么,又 不知从何说起。

⑧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 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已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 “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

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己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 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

⑨卷起来扛在肩上的草席,这是我少年时有关夏天的意象。那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海盐中 学后面。当时海盐中学的位置是现在的向阳小学,如今已是全新的建筑,但是这幢两层的旧 式建筑完好保存下来,楼上楼下都是五个房间,当时上下各是四个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 当时一层走廊的两端没有门,中间有大门,空荡荡的大门,我中学的四年只见过门框没见过

门,这应该是穿堂风乐意光顾的原因。

⑩署假的时候,我经常在午饭后光着上身,穿着拖鞋,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扛在肩上, 走过池塘,走进海盐中学那幢教学楼的走廊,探寻穿堂风,从这头走到那头,既感受风向, 也感受风力,然后选定一个和风习习的位置,铺开草席,席地而睡。

①可是穿堂风是自由主义的风,一会儿从这边过来,一会儿从那边过来,有时候风吹不 断,有时候突然没风,像是风扇遭遇停电。

⑩我少年时期夏天的午睡因此充满了缺陷,经常是躺下后还没睡着就没风了,就得起身 卷起草席去找下一个风点,确定那里的风还会吹一会儿,再躺下去,可是马上又没风了。

躺下,起身,再躺下,再起身,如此反复,睡意全无,这是穿堂风留给我的清晰记忆, 在此后的日子里时常出现一下。如今的穿堂风只剩下名字,它在炎热夏天里已经不受重视。 凉风习习不再是从自然界长途跋涉而来,而是人工凉风了,从私人和公共建筑里的制冷空调 里出来,在房间里在大厅里在建筑里旋转扩散。

⑩我童年时享受过人工凉风,准确的说法是手工凉风,那时候人们的家里没有电风扇, 空调是闻所未闻,人们习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户外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一边给自己扇风, 一边与邻居聊天。

童年的我假装认真听他们说话,站在扇过来的风这边,搭上一阵子顺风,这个大人手 累了放下蒲扇,我就走到另一个仍在扇风的大人旁边,继续假装听他们说话,继续搭顺风, 他们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其实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⑩这里的山谷微风不是当年海盐中学教学楼里的穿堂风,这里白天的上坡风和晚上的下 坡风持续不断,这是山谷狭长地势给予的礼物,因此我坐在Y酒店负层的西班牙餐厅长桌旁 时,感受的不是微风的离去和到来,而是微风的细致和变化,还有微风的不可知,我开始了无边的遐想。

⑩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高奏凯歌而归,只要进入历史的长 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介绍阿那亚坐落在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这一地形特点,隐含了惬意悠 然的微风徐徐吹来的原因。

B.第③段插入七年前冬季在三亚吹海风的经历,解释了这次带三顶帽子的原因,写出了 我领略了嚣张的海风后的心有余悸。

C.对温情问候“我”的山谷微风的喜爱,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穿堂风、手工风的联想,暗 含着自由简单的生活情趣。

D.电风扇、空调等现代制冷产品的出现,免除了追逐穿堂风的种种劳苦,夏天的午睡更 加圆满,感受微风的能力却变得钝化。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用“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展现出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的特点,将

微风人格化,富有表现力。

B.第⑧段中用一连串“不是……”,引用中国传统古诗文,表达角度独特,反向突出了

微风的微小低调的特点。

C.文章对特征各异的风进行了褒贬评价,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非凡与平凡终 归虚无的生命启示。

D.文章写了不同场景下不同的风,联想与想象丰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的 广度,有助于突出主题。

8. 有人曾评价余华的写作:“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借助于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文本是 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4分)

9. 文中多处写到“微风”并由此引发作者无边的遐想,其中包含了哪些意蕴 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 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 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 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 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 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 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 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 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 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

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 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呜呼,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 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 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惟知所用尔。

(选自《新五代史 ·周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秦观:臣读五代史,见王朴为周世宗决平边之策,然后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 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而坚者为难,易者宜先。难者宜后。则所以先吴而后并也。 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谓天下之真材,其孰能与于此。

(选自《历代名贤确论》,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3分)

其A后 B 宋C兴 D平 E 安 F 四G方H惟 | 并J独 K后 L 服 M皆 N如 0 朴P 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世宗雅已知朴”与“都督阎公之雅望,桨戟遥临”(《滕王阁序》)两句的 “雅”意思相同。

B.“又见信于世宗”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 意思不同。

C.“诚可谓能矣”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诚” 意思不同。

D. “皆如其策”与“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 “策”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文士都认为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一人讲求用兵 之策,世宗对此很满意,后决心重用王朴。

B.王朴预测了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最先平定,并州可能在最后灭亡。后来果 真像王朴说的一样,并州是最后臣服的。

C.王朴拜访前任宰相李谷,在李谷的府第疾病发作,抬回家中后就去世了。世宗 听闻噩耗,用玉钺敲地,悲恸不已。

D.世宗和王朴君臣相知。世宗锐意征伐,王朴为其积极谋划,世宗知人善用,让 王朴发挥了能臣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2)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而坚者为难。

14. 秦观赞叹王朴“天下之真材也”,王朴的“真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过史相国坟①

陆廷抡

广陵城北一孤坟,云是先朝旧督臣。

冢上断碑题汉字,路旁荒草拜行人。

沧波呜咽三江戍,碧血凄凉万古春。

一自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②。

[注]①史相国: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扬州(广陵城)组织抵抗清军。城破,史可法 自尽未死,为清军俘虏,不屈就义。②纶巾:此处借指儒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从广陵城北史可法葬身之地入笔,一个“孤”字更显荒寂。

B.“碧血”乃忠臣烈士所流之血,“凄凉”更增添了史可法牺牲的悲壮色彩。

C.诗歌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如断碑、荒草和沧波等,展现坟地的凄凉景象。

D.全诗情感真挚深沉,风格质朴沉郁,展现了诗人对史可法的缅怀敬仰之情。

16 .清代朱武章有“衣冠一抓土,梅花冷艳伴孤忠”的语句祭拜忠烈公史可法。本诗是如何表 现史可法的“孤忠”精神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面对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和诸多疑惑,李老师引用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告诉学生没有谁天生就懂得这些知识, 有疑惑是很正常的。

(2)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在《赤壁赋》中写 出了音乐这种作用的句子是“ , ”。

(3)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之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

描写将要下雨时的阴郁,又用“ ”表现天空的广 袤无垠。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想要了解宇宙究竟有多大,请你试着将一枚硬币放在你的面前。 ① , 那 么另一枚代表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硬币就应当放在大约563公里之外。 对于生活在中国上海的读者而言,这第二枚硬币几乎要摆放到山东或安徽省境内;对 于一些小国的居民而言,这枚硬币可能已经放到外国了。

而这仅仅是太阳和距离它最近的一颗恒星而已。当你试图模拟更大范围内的宇宙 空间时, ② 。比方说,相对于你的那枚硬币太阳,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200万公里。宇宙的尺度大到令人(A ),几乎没有办法用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距离尺度加以衡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丈量宇宙的梦想是( B ) 的。天文学家在长期的工作研 究中已经找到一些 ( C ) 的方法去测量宇宙的尺度。

科学家找到了一种绝佳的描述宇宙中遥远天体之间距离的方法。由于宇宙在膨胀, 在宇宙中传播的光线的波长将被拉伸,就像橡皮筋被拉长一样。光是一种电磁波,波 长变长意味着向波谱中的红光波段靠近。 于是天文学家们使用“红移”一词来描述天 体,简单地说,就是描述从天体发出光束之后在空间中经历了多大程度的膨胀拉伸。 一个天体的距离越远,它在传播的过程中 ③ ,光线也就越红。如果使用这种 描述方法,那么你可以说这些遥远的星系的距离大约是红移值Z=7.9, 天文学家们立 刻就会明白你所说的距离尺度。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 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渐渐地,山谷深陷,峡底终不可见。树愈高大,林愈浓密。几次停车瞭望,都觉得该是 目的地了,却只是停在大山鼓起的腹上观见林海苍苍。山越高,下方的峡谷越显出雄浑与幽 深。正褪去夏天浓绿的妆色的森林在秋风吹拂阳光融霜的时节开始泛黄泛紫。树干中与枝头 上充盈的水分正回到土石下的根部,制造光合作用的叶绿素正在褪去,叶片中的花青素浮现

出来,连绵的森林将幻变出响亮的黄和鲜艳的红。森林将在脱尽叶片,在严冬的风雪中沉沉 睡去之前,要在一年中最明净的阳光里,在最湛蓝的天空下,来一次色彩的大交响:万众树 木气势磅礴,高声歌唱!

(节选自阿来《分云拨雾见米仓》,有删改)

21. 下列句子中的“响亮”与文中加点的“响亮”,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这些人当中,鲁迅的名声最为响亮

B. 深秋季节,街头的银杏响亮而辉煌。

C. 该建议获得响亮的“赞同”票。

D. 她的声音很响亮,大厅里每个人都听得见。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 、写 作 ( 6 0 分 )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人们常常试图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1. (3分) B(“促进高端人才两极分化”错,无中生有。由材料一“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 1999 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 ”可知,数字化浪潮重塑了社会分工;但没有说“促进高端人才两极分化”。故选 B。)

2. (3分) D(A.“只有依靠他们,我国经济才能高质量发展”错,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可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数字职业从业者,过于绝对和狭隘。B.“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所以……”错,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第一段“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可知,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错,张冠李戴。由“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 ”可知, “数据资源开发”不是“硬件底座”,而是“软件基础”。故选 D。)

3. (3分)A(“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逐渐消失”错。由材料一第一段“我国数字经济……,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可知,并未提及“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逐渐消失”。故选 A。)

4. (4分) (1) 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党务、政务和产业三大版块及其所辖的十一个治理平台各成体系,又加强了三方的协同发展和共同治理,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治理水平; (2)将这几大治理平台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和分析应用,能为解决乡村各版块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点2 分)

5. (6分) ①硬件上,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②软件上,整合数据资源,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打造共性平台,建立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③人才上,让更多数字职业从业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④平台建设上,打造信息平台,构建面向农村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 (答到三点即可,每点2 分)

6. (3分)D(“感受微风的能力却变得钝化”错,文中作者并未表现出“感受微风的能力却变得钝化”这一点。故选D。)

7. (3分)C(“文章对特征各异的风进行了褒贬评价,层层递进”错,文本没有明确的褒和贬的评价,也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故选C。)

8. (4分) (1) 善用关联词:如第⑧段“不是”等单个关联词间接描述微风特征,使得意象更加丰富; (或:文中还用成对的关联词,如“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高奏凯歌而归,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中,用了“不论……,还是……”“只要 就 ”,明确了叙述的范围、条件等; (2)善用领起词:用“这里” “就是” “这是” “可是”等领起相关语句或段落,清晰呈现微风的特点及由此生发的联想,既铺垫推进,又对比对照,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每点 2分)

9. (6分) ①对自然的赞美:文章写阿那亚山谷微风的柔和清新、持续不断,让人心旷神怡,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与赞美。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写穿堂风、山谷微风的自由,引用莎士比亚名言,突出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③对旧日时光的怀念与感慨。追述童年、少年时期靠芭蕉扇纳凉、炎热夏天里寻找穿堂风的辛酸、简陋却自在的生活,生发出对旧日时光的感慨。

④对人生意义的反思:一切伟大和非凡都会终归于平凡,学会感受生命的平静、低调与美好。(答到三点即可,每点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10. (3分 )DH M(原句: 其后宋兴, 平安四方, 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11. (3分) D(A.雅: 平素, 一向/高雅, 不俗; B.见: 意思相同, 均用在动词前表被动;C.诚:意思相同,均是“确实”的意思; D.策:意思相同,均是“策略” “计谋”的意思。)

12. (3分) A(“只有王朴一人讲求用兵之策”错误,由原文“惟朴等言用兵之策”可知,并非只有王朴一人,而是王朴等人。故选∧。)

13. (8分) (1) (周世宗)看到他议论高妙,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与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契合自己的想法。 (得分点:益、奇、引、合,句意通顺)

(2)因此王朴把大而容易支离破碎的国家作为容易攻取的对象,把小而团结坚定的国家作为难以攻取的对象。(得分点:朴、以……为、易、难)

14. (3分) 有政治远见; 善于谋划用兵之策; 为人明敏多材智。 (有政治远见,从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可知; 善于谋划用兵之策,从“言用兵之策” “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等可知; 为人明敏多材智,从“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等可知。答到三点,一点1分。)

15. (3分) C(“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错,由颈联“沧波呜咽”可知,沧波怀念着三江戍卫的声音,仿佛是在呜咽哀鸣,用了拟人的手法,而非从视觉角度描写。故选C。)

16. (6分) (1.)“孤坟”体现史可法死后的孤寂,暗示其坚贞孤守的忠烈; (2)断碑载功绩、行人拜荒草,展现后人对史可法的敬重,侧面表现其忠贞刚烈精神影响深远; (3)沧波呜咽、碧血凄凉营造悲壮氛围,凸显史可法的孤胆忠心; (4)以“星坠”比喻史可法刚烈殉国,表达诗人对他的痛惜缅怀; (5)借“纶巾”儒将类比,凸显史可法的卓越才能与孤忠品质。(答到三点即可,每点2分。)

17.(6分)(1)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2)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 云青青兮欲雨 青冥浩荡不见底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8. (3分) A.不可思议 (难以置信) B.遥不可及 (异想天开) C.行之有效

19. (6分) ①假设这枚硬币就是太阳②就会发现难度极大 (就会发现几乎无法做到)③光波波长被拉伸的幅度 (尺度) 越大

20. (4分) 于是天文学家们使用“红移”一词来描述天体之间的距离 (或:在“天体”后添加“之间的距离”) ,简单地说,就是描述光束从天体发出之后在空间中经历了多大程度的膨胀拉伸。 (或:将“光束”移至“从天体”前)

21. (3分)B(A. 名声好, 声誉高。B. 明亮, 鲜艳。C. 明确有力。D. 声音大而有力, 洪亮。)

22. (4分) 示例:秋风吹拂,阳光融霜,森林正褪去夏天浓绿的妆色,泛黄,泛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