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福刚 孟宪江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地区相对监测评价基础上,依据公开的2007年度数据资料,经甄别、核实,对全国318个地市州盟(除19个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进行了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监测评价。日前完成了“全国第二届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并绘制出“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地图”。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全国相对落后地区名单以及全国各省市区的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结果揭晓。
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全国318个地市州盟(地区17个,市268个,州30个,盟3个)中相对富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有42个,占总数的13.21%;人口1.77亿,占全国地市州盟总人口13.41%。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具体是:东部地区26个,中部地区5个,西部地区8个,东北地区3个。全国相对富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前十位是:广东东莞市、新疆克拉玛依市、广东佛山市、江苏苏州市、广东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人口类指标 居民收入类指标 公共服务类指标 地区发展类指标 财政统筹类指标 总量 城镇化 收入 储蓄 消费 恩格尔系数 医疗 教育 经费 双通 人口总数 城镇化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千人拥有医生数 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 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 交通 公路里程密度 通讯 百人拥有电话数(固定+移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财政总收入﹡★ 经济密度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人均财政转移支付﹡★ 人均地方财政支出 统筹发展集合居民富裕集合人口集合富裕程度监测评价课题组在第一届的.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保障 总值 财政 密度 收入 转移 支出 注:带★指标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
116 | ECONOMY
珠海市、江苏无锡市、广东中山市、浙江舟山市、浙江温州市、江苏常州市。
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网络分布,在其他地区呈点状分布。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东部沿海率先发展型、区位优势综合发展型和资源优势综合开发型。
全国相对落后地区有108个,占33.96%,比上届少24个,主要分布在西中部,西部80个,中部24个,东北部3个,东部1个。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呈现“洋葱头”形状,不是“橄榄形”,相对发达地区数量少,相对落后地区的比
例很大。
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采用人口、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地区发展和财政统筹等五类三级22个公开客观数据,将指标分为居民富裕集合(居民收支类、公共服务类)和统筹发展集合(地区发展类、财政统筹类)等二个集合,使用综合指数分析和分类坐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分A+、A、A-、B四个等级和Ⅰ、Ⅱ、Ⅲ、Ⅳ四个类型。监测评价是一个比较客观实用、以人为本、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的监测分析体系。根据地
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可以非常直观地考察出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差异性,并为区域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导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要根据公共服务水平的全国差异性分成不同等级和标准,确定基本的保障性等级标准并进行保障性财政转移支付,消除绝对落后现象。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是针对地区富裕程度而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分析,为各地区的“强国富民”工作提供坐标,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统筹区域发展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系统的、量化的导向。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资料链接
关注地区富裕程度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地区富裕程度的差异性也非常大。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五个统筹”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强有力机制保障。
统筹区域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区域发展的机制。在全国区域统筹发展的“4+4+1”格局中,基于全国4个大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4个主体功能区建设是组织资源开发,形成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区域供应管理机制。这还不够,基于以人为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富裕程度建设是统筹发展的区域目标管理机制。以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为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性的监测分析体系建设是统筹区域发展机制建立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区域建立对应的政策,进行统筹发展。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但并不是要求在全国的每个区域或者每块土地上都要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是因为每个区域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不同。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不管区域属于何种类型,生活在全国每个区域的社会公民应该享有均等化的包括富裕程度在内的文明程度的权利,这是体现政府公共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高社会公平的需要。基于这“两个需要”,我们建立起一个比较客观实用的、以人为本的、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分析体系。以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即富民强国侧面)为一个尺度来反映地区统筹发展情况。
ECONOMY | 117
区 域Regions第二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202.06扩大到第二届的221.20,极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是全国针对地区差率由上届的6.14 扩大到第二届的富裕程度而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分6.84;最大的10%(30个)地市州析,为各地区的“强国富民”工作盟与最小的10%(30个)之比由上提供坐标,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届的3.61缩小到第二届的3.42;相发展观、建立统筹区域发展机制、对发达地区(125以上的A+级)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小相对落后地区(75以下的B级)的中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系统郡富强指数平均值分别是163.76、的、量化的导向。
62.58,两者的比值由上届的2.70缩小到第二届的2.62。
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差异性
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差异性可以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用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极差为A+级、A级、A-级、B级等四个率(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比)、差异系级别。全国318个地市州盟的相对富数等指标来度量。
裕程度等级分布是:A+级42个,占全国地市州盟的地区相对富裕程13.21%,比上届多4个;A级53个,度呈现出“绝对差距在扩大、相对差占16.67%,比上届多8个;A-级115距在缩小”的局面。
个,占36.16%,比上届多12个;B级全国地市州盟中郡富强指数108个,占33.96%,比上届少24个。
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极差由上届的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呈现
第二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差异性表指数 中郡富强指数 居民富裕指数 统筹发展指数 2006 2007 2006 2007 2006 2007均值 87.64 92.78 86.76 92.13 92.72 94.46最大值 241.37 259.09 228.9 249.29 701.36 761.56最小值 39.31 37.89 39.9 38.38 20.58 21.85极差 202.06 221.2 189.01 210.91 680.78 739.71极差率 6.14 6.84 5.74 6.5 34.08 34.85差异系数 0.4 0.38 0.37 0.35 0.86 0.84MAX10%/ MIN10% 3.61 3.42 3.35 3.18 9.59 8.79125以上/75以下 2.7 2.62 2.56 2.48 4.5 4.21118 | ECONOMY
“洋葱头”形状,不是“橄榄形”,平均水平以上等级占29.88%,平均水平以下等级占到70.12%,相对发达地区数量少,相对落后地区的数量却占很大比例。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的划分为地区统筹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点工作对象。
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分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等四个类型。全国318个地市州盟的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分布是:Ⅰ类77个,占24.21%;Ⅱ类20个,占6.29%;Ⅲ类14个,占4.40%;Ⅳ类207个,占65.10%。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呈现“葫芦”形状,说明地区的居民富裕与统筹发展之间是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是提高居民富裕的直接手段。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划分为地区的统筹安排提供导向。
地区富强当量
在本课题中引入一个“地区富强当量”。地区富强当量是地区富裕总量的单位,是用一些代表地区富裕程度的指标按一定关系描述出来的全国基准富裕程度区的地区富裕总量。全国基准富裕程度区是全国平均富裕程度的基准区,各年度的基准富裕程度区的内涵是变化的。某一地区的地区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富强当量数是该地区拥有地区富强当量的数量。虽然地区富强当量是一个虚拟的单位,又不能代表基准区的全部富裕总量,但所有地区的地区富强当量数可以作为一个经贸投资和区域统筹的导向性量化指标。
地区富强当量数的大小分成五个等级,由大到小依次是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地区富强当量等级为经贸、金融等机构设置分支单位和市场开发布局提供量化指标。
全国相对富裕地区
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大小划分出等级和类型,全国相对富裕地市州盟就是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为A+级Ⅰ类地区,共计42个,占总数的13.21%;人口1.77亿,占全国地市州盟总人口13.41%。
全国中郡富强指数相对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具体是:东部地区26个,中部地区5个,西部地区8个,东北地区3个;在省市区分布是:浙江7个,江苏6个,广东5个,山东5个,内蒙古5个,辽宁2个,福建2个,新疆2个,安徽2个,甘肃1个,河南1个,黑龙江1个,湖南1个,山西1个。
全国相对富裕地区(中郡富强指数相对发达地区)前十位是:广东东莞市、新疆克拉玛依市、广东佛山市、江苏苏州市、广东珠海市、江苏无锡市、广东中山市、浙江舟山市、浙江温州市、江苏常州市。
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网络分布,在其他地区呈点状分布。
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东部沿海率先发展型、区位优势综合发展型和资源优势综合开发型。
全国强国富民进步地区
依据第二届与上届的地区相对富
裕程度的变化情况,将中郡富强指数上升变化(排序、幅度)最大的部分地区选择出来,共有30个,作为全国强国富民(中郡富强指数)进步地区。
全国强国富民(中郡富强指数)进步地区在省市区的分布(按汉语拼音顺序)是:安徽2个,福建2个,广东1个,广西2个,河北2个,河南1个,湖北3个,湖南3个,吉林1个,江西2个,内蒙古1个,青海1个,山东2个,山西1个,四川1个,陕西2个,云南1个,浙江2个。其中连续两届进步的地区有6个,具体是:河南洛阳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青海西宁市、山东滨州市、山西晋城市、陕西榆林市。
全国强国富民(中郡富强指数)进步地区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和资源比较优势,正确定位,加快发展,加强统筹,强国富民工作走在全国前面。
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
地图
依据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采用不同颜色,A+级对应红色,A级对应黄色,A-级对应绿色,B级对应蓝色,制作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地图。
全国各省区相对富裕程度检测评价
全国各省区以其地市州盟的人口比重为权重,加权得到省区的相对富裕程度。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等四个直辖市外,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最高的前三个省区是:浙江、广东、江苏。省区相对富裕程度的中郡富强指数超过全国平均值100的省份有8个,比上届增加2个;低于75的有4个,比上届减少5个;差异性比上届缩小。
ECONOMY | 11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